手機五年內消亡?
不僅如此,目前,公眾信息預制代理產業(yè)已經伸向各個傳統產業(yè)領域,或改造之,或取代之,或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產業(yè)業(yè)態(tài)。人們看到了這些變化,但是始終忽略了一切的一切都因為計算機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終端通訊技術的綜合使用,實現公眾信息傳播效果的即時反饋,產業(yè)企業(yè)也好、教育機構也好,政府管理也罷,包括百姓的生活,乃至公眾具體的語言表達習慣,都將在這場變革中得到全新的顛覆性改變。
只是我奇怪:為什么大家對這個核心本質的闡述沒有興致,而只對這個核心本質的出現帶來的結果,趨之若鶩。而且我認為不了解這場變革的本質就會有經濟上的錯誤決策,事實也證明了我的判斷,不少企業(yè)盲目投入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是個行政語言,行政語言和藝術語言很多不定型不確定內涵的缺欠,注定會影響企業(yè)在經濟活動中的決策質量。錯誤的決策還能勝出,不是對方太笨,就是自己運氣太好了。
二是,人類五官的需要,應該肯定還是互聯網科技追逐的方向
那么,互聯網到底會不會消亡呢?會不會“消亡”,關鍵看怎么理解“消亡”。自從互聯網在美國出現到今天,互聯網的形態(tài)變化,技術變化摩爾定律已經說明了一切。我的觀點是:這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才剛剛開始怎么就要消亡了呢?什么時代?公眾信息傳播的即時反饋模式的時代剛剛開始。這是人類在公眾信息傳播這個事情的第三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人類沒有媒體,只能依靠自己的身體,出聲動作,來完成信息傳播。用今天一個時髦的名詞可以叫做自媒體。即不能記載,又不能存儲,更無法形成公眾信息,別說傳播了。
第二個時代有了文字,有了平面媒體,公眾信息得到了存在的物理和社會機制,中國五千年文明說的就是這個時代。
如今開始了第三個時代,公眾信息傳播效率可以即時反饋的時代,對應這個時代,前一個時代變成了公眾信息傳播效率屬于遲滯性反饋。因為遲滯,圖書中的信息需要經歷那樣的學校一級一級閱讀學習;因為遲滯,信息的傳播需要各行各業(yè)不斷的組織考試,查看學習效果;因為遲滯,商業(yè)需要建設無數的大樓,把商品陳列其間,供消費者專門花時間瀏覽選購。而如今全變了。
對于傳統產業(yè)的改造才剛剛才開始,怎么可能消亡呢。而且互聯網被物聯網取代,沒有互聯網了嗎?物聯網是物與網絡的鏈接,沒有互聯網,物還是物,永遠成不了網。就像吃到第十張餅吃飽了,非說前九張餅吃了沒有用。這是多奇怪的邏輯。
之所以出現這種焦慮,我以為還是大家不知道互聯網發(fā)展方向在哪,說的人可能是胡說,聽的人,真的動心了:啥都消亡了?我這巨大的投資怎么辦。后邊的話愿意說給這些人聽,互聯網的發(fā)展還會圍繞人的五官需要發(fā)展。
這個五官不是眼耳鼻舌身,而是眼耳身腦心。人的眼睛今后會大量長時間停留在手機上,怎樣不會被傷害,怎樣不會疲勞,怎樣更舒適,怎樣更清晰,這是手機生產商必須研究的。人的眼睛看起來都一樣,實際上差異很大,估計各個生產商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無疑都來源于他們產品的定位,打算為什么樣的人生產手機。再有耳朵,目前手機的聲音還僅僅是接聽通訊,未來手機會兌現所有家用電器尤其音響的功能。當然到那時你說這還是手機嗎,通訊功能已經變成最基本,但卻是必須的一個功能。有人永遠不戴手表,但是沒有人永遠不需要和別人聯絡,這是手機永遠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至于手機里未來集合進什么功能,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玩,越來越有用,肯定和最初的無繩電話不一樣了,那有什么所謂呢。只要還在手里使用,可以有很多實用功能,大家肯定還會叫它手機。就像互聯網,無論你連接了什么,沒有它什么物體都成不了物聯網。
三是,非學理語言或許即將成為公眾重點審視科學話題表達效果的重點
非學理語言在漢語言體系中被用于新聞寫作,被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被用于語文、哲學等社會科學教學。但是我們知道,最近不少學者在傾力做一件事,批判文革。
但是經歷過文革的人都很熟悉他們的語言方式,常常給人一種感覺:他們是在用文革語言批判文革經歷,用文革思維評論文革事件,用文革邏輯推理文革人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文革標志那,其實文革標志并不是文革獨有,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朝廷內部斗爭都會看到這種東西。用我的語言表達這就是一種非學理語言,不講邏輯,不講概念,不講外延,信口開河,憑著個人社會地位恣意使用語言暴力,氣勢不如人,就認慫;地位比人強,那就逞兇。蓋無禁忌,也是水無常形。
五四時期這種語言受到了各個文豪大神們追捧,逐漸形成套路;慢慢隨著國家政權穩(wěn)固,語言學奠基,逐漸積累了機會,討論進一步推進,可惜遇見文革。文革前,領導們使用這種語言造成社會各界矛盾重重,文革中紅衛(wèi)兵獲得這種說話地位也使用起這種語言,當然那些當初有地位的人肯定受不了這種語言的力量。文革語言的存在,不是人的存在,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存在,一種支配語言的結構構成方式的存在,是一種保持這種理念標準載體的存在。
責任編輯:wuyong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互聯網輿情忻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聯系電話:18295883981 郵箱:hlwyqx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