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古城非上館城 代縣人一直蒙在鼓里
輿情忻州3月31日消息 代州古城,氣勢恢弘,攝人魂魄,經受上千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殘存夯筑土墻體部分至今仍保留著完整骨架和原始風貌,散發(fā)著古樸、滄桑、淳厚、本色的原生態(tài)氣息。許多學者認為,代州古城遺世獨立,不同凡響,是中國萬里長城沿線上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代州古城身形偉岸,座落于滹沱河陽畔,像一頭缺角的臥牛長年累月在雁門山與鳳凰山之間反芻。因了山水毗鄰,與崞陽古城、繁峙古城睦鄰比肩相互映襯,互相抬愛而氣度非凡。代州古城無論從正面、側面遠眺,還是從各段墻體細看,無論從低處仰視,還是從高處俯瞰,無論是晨昏雙眼展望,還是星月極目決眥,都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和驚人的不小收獲。
不過,代州古城的身世一直游離于世人眶眼與猜疑間。古城是否是古上館城?究竟創(chuàng)建于何時?就連從事文史研究多年的老者們都懵圈,因為見諸于世的典籍檔案都未作詳細記載。故“據傳”成了代州古城的朦朧標鑒,并一直延伸至今讓地域人深感抱憾。
既往資料來源于縣志:代州古城,最早為西漢上館城,僅是一座小村鎮(zhèn)。北魏孝明帝時期,雁門郡和廣武縣治所由代縣廣武古城遷入上館城,北周大象元年(579),肆州治所又由九原(今忻府區(qū),過去忻縣)遷來,上館城一時成為州、郡、縣三級治所。再至隋開皇五年(585),肆州改名代州。筆者為代州古城厚重文化背景曾肓目樂觀,照本宣科,還將自我認知人云亦云地強塞與他人。近年在考證明雁門軍事防御體系三十九堡十二聯(lián)城時,不厭其煩地調閱寧武、山陰、崞陽等地資料,無意中發(fā)現(xiàn)原記載有許多出入,當下人讀史又不注意辯別,日久天長,假亦真來真亦假,所以值得進一步挖掘重新整理。為此專門走訪許多健在資深學歷人士,適才疑云頓消,心下釋然。
切入歷史歲月的敏感部位,這是文史工作者應有的對歷史的觀察與反思的態(tài)度。哪怕遺址只留下殘垣與碎片,畢竟生長著時光的烙印。據西關退休教師老趙和原人大副主任張之直記憶,過去的大西關設有東西南北四門,符合古代建城規(guī)制,當年西關北城門門額上有“上館城”三個大字。而西關村民劉鎖鎖記憶中,1958年西關村修孔家灣水庫,水庫泄洪口渠道上需要蓋板,村民們把大西關城門上刻有“上館城”字樣的石刻門額拉到位于三里河和九龍灣中間的孔家灣水庫做了排洪渠道蓋板。原以為斷線的風箏永遠消失在了歲月的盡頭,沒想到又浮出水面。上館城根本不是今代州古城,過去西關還有大西關、小西關之分別。上文州、郡、縣治所當時正設在大西關。據省民俗文化研究會會員李培根先生提供《西關志》資料,得知明朝建國初期,州府曾在西關設雁門驛。“代州衙署星羅,歷天下郡邑鮮代比者。秋防移督,百司沓來”于是西關大街上車水馬龍,好一番熱鬧?上(zhàn)爭把西關人的美好生活給徹底摧毀了。明嘉靖四十年(1561),蒙古俺答汗悍然發(fā)動戰(zhàn)爭,率兵一路攻破宣化、大同,進而越過雁門關,直逼代州城下。由于代州城墻高大而堅固,軍民協(xié)守有方,蒙軍久攻不下,惱羞成怒,轉身攻破城防較弱的西關城。明武舉王光先戰(zhàn)死,最后蒙軍一把火將關內房屋全部燒毀。西關人在經歷生離死別的考驗后,只能另謀出路?此埔欢味嘤嗟拇嬖,讓代縣人陷入尷尬境地。
那么,代州古城是什么時候產生的?西漢抑或曹魏時期,還是北魏甚或隋朝?據百度載,三國時期魏在今代縣城東2.5公里復置平城縣,屬新興郡。曹魏黃初元年(220年)屬雁門郡。筆者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常去平城村,為此專門采訪過離休干部、老紅軍譚培青,他說祖上確實從大同平城遷來,過去容上有記載,“文革”時燒毀。這里很早就有城堡,曾設過公署。相當于后來衙門。據清乾隆《代州志》載:平城堡始筑于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明萬歷年間增修。并改名清平堡。說明那時的代縣古城也無城池,還是曹魏時期平城堡的轄區(qū)。新興郡即今忻州,轄五臺、原平、寧武、代縣等部分地區(qū)。繼續(xù)請看下文。據《勅建圓果禪寺塔記》載,“圓果寺在代東,去城十五里……余承簡命來監(jiān)冀,適公署扵此剎……河東刺史王綱書撰。”假如歷史存在,那么它就存在于那些看得見的遺跡上。圓果寺在代東,這就是問題之所在,為何不說圓果寺在代州古城內,此處“代”東應為距州城十五里的廣武古城才對,正是上文“北魏孝明帝時期,雁門郡和廣武縣治所由代縣廣武古城遷入上館城”之句所指。代,即廣武古城,說明當時并無代州古城,當然也沒有城池。更何況代州所轄不僅一個現(xiàn)在代縣行政區(qū)劃。原代中高級教師、地方知名文化學者崔煥奎老師為此專門查閱了家中所藏二十四史,也說典籍無記載。并為筆者悉心考證了河東刺史王綱出處,作了有理有據恰如其分的分析,王綱為何不寫明何朝何代?!這又是問題關鍵所在。據崔老師推斷,王綱可能為后唐或五代時期人,那時候適逢天下大亂,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心無歸屬,不知天下將來由誰來坐。所以不能也不敢亂寫。崔老師從教之余,一直埋頭于歷史文化研究,因其觀察角度的獨特和嚴謹治學的立場,好多時候寫出來的文章將思想的深刻性和表達的獨特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筆者折服。破譯歷史隱秘,必須據實考證。據《塔志》和《代州志》載,過去圓果寺為代境第一巨剎,松柏匝圍,糜獐適伏,汛期從雁門山下來的洪水漫浸西關之東地片,根本無人居停歇之所。水患不除,人難居焉。文中載王綱初到代州,也不知圓果寺前生,是寺常住僧吉徉告以隋仁壽元年額斯曰昆闍次曰龍興,唐武宗會昌二年乙丑乃廢。及宣宗大中丙寅革龍興,名之曰圓果。再看《重脩圓果寺記》“代東寺曰圓果,古剎也。昉自隋高祖仁壽三年,寺曰龍興,唐大中始更圓果,伍代宋元興復難記,僅存寺故基。嘉靖丙寅中秋吉日麓川道人徐學詩撰重寶塔記。”前后一對照,自然明了王綱的處境。
王綱,何許人也?據《契丹國志·興宗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王綱,燕(今北京)人,王澤次子。重熙五年(1036)進士。王綱身為河東刺史,河東又在哪里?顧炎武在《日知錄》作出解釋:“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那么重熙又是誰的年號?遼興宗耶律宗真也。王綱若寫遼朝年間,來到代州又非遼國屬地,不宜。寫后唐李克用,李克用當時尚未立主,也不宜。李克用曾在河東起兵用事,王綱腳踩兩只船,于是只表明身份或原居官之地再合適不過。所以,筆者的推論是代州古城可能北宋始創(chuàng),元毀。在史籍《金史·奧屯丑和尚傳》中有載:南宋寧宗趙擴嘉定九年(1216),即金宣宗完顏·珣貞佑四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十年,農歷七月,成吉思汗指揮蒙古大軍攻打金國代州(今山西代縣),當時有一位著名的女真大臣叫奧屯·丑和尚,時為代州經略使,他率領代州軍民頑強守城御戰(zhàn),退至圓果寺,舉火焚塔。后不屈戰(zhàn)死,震動當時天下。說明元時代州古城己存在。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代縣,有錯能改,知恥而后勇,著力在學懂弄通上下功夫,進一步激發(fā)雁門地域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更好構筑雁門精神,匯聚代縣力量推進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全面發(fā)展,繼而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目標全面實施。
責任編輯:石磊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xié)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聯(lián)系電話:18295883981 郵箱:hlwyqx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