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財洞與梵仙山,閃爍在佛國圣境的文化碎片
時間:2019-04-02 17:35:52
來源:五臺山云數(shù)據(jù)網
一座名山,正式列入世界遺產,讓人類的目光在這里聚焦。
世事紛爭,朝代更替,近兩千年的時光流逝,就在晉東北的至高點上釀造了佛教圣地五臺山。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六日,這座名山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里保存的不僅有風光奇麗的山體巖洞及流泉瀑布,更遺留下了星羅棋布的佛寺庵院及積淀其中的人文史跡。
上善財洞
上善財洞,居處于黛螺頂?shù)陌肷窖,距下善財洞百余米。登至山門,可眺望臺懷鎮(zhèn)核心景區(qū)全貌。
上善財洞是一處始建于唐代的佛教寺廟,《圣地清涼山》中描述:“善財洞是諾爾桑王子與文殊菩薩議事的地方……原寺已毀,后為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所修復……。”
三世章嘉活佛是乾隆時期的國師,也是藏傳佛數(shù)格魯派的弘傳活佛,在藏傳佛數(shù)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正信莊嚴、愛國護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時他在五臺山創(chuàng)建了以鎮(zhèn)海寺為首的佛爺五處,保留了一批漢藏文化交流的人文圣跡。
上善財洞始建時,發(fā)觀后靠山有一處深約六米、寬約三米的石灰熔巖洞,洞內可容七八人禪習打坐。寺院落成后,寺僧將此寺命名為“上善財洞”。
據(jù)說,該洞的命名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修建時掘出了彌勒、文殊、善財?shù)脑煜,寺僧認為這是文殊道場善財童子的修習場所,并與下善財洞分別成為善財童子的供奉處。
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善財童子拜見菩薩,曾經五十三參之后,終于到得五臺山,在此境皈依了觀世音菩薩,并成為文殊與觀世的協(xié)侍。
善財洞奇洞幽深,寺院凌空而建,后山松風搖曳,腳下清水流淌,風光秀麗且建筑精巧。傳說清朝順治皇帝為了一個愛妃之死,曾經痛不欲生,恍然離宮出走,到五臺山出家為僧。他登上善財洞,住在石洞內,整天對天長嘆,或歌或吟,似瘋似傻。在上善財洞的山門前憤然寫下歸山詩:
極富傳奇色彩的上善財洞,是五臺山眾多文化遺跡中的一個。這座寺院雖然不大,但卻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由于諸多歷史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是一處毀損嚴重的寺院,多少人望而生嘆,可惜它的面貌已經不似當年。
歲月匆促,時光不復。
一九九三年,年方壯氣的朋措管家,懷揣著佛協(xié)、宗教部門的囑托與希望,入住這個殘破的寺宇。他謹記出家初衷,時刻不忘愛國愛教,將保護文化遺存當做頭等要務,克服重重困難,振興善財?shù)缊觥?br /> 已經披剃多年的他,每天從山腳下背水往返,并省吃儉用積攢復修錢物。整整用了五個年頭,湊齊了大殿修繕所需款物,請人精心研究復原計劃,全面進行了整體設計。在近四千平方米的空間內進行著修舊如舊的恢復工程。
大殿落成后,相繼修復了配殿及寮房,復原了山門以內的兩座漢白玉小塔。到一九九八年,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漢白玉砌筑的山門。而且這個讀書有很少的出家人,平生第一次拿起筆來編撰了山門楹聯(lián):
一座古剎,是地理上的建筑物,也是時光中的過往,更是一位信仰者的依托。這座寺院,似乎已經刻進了他的生命,無需太多考證,只是用心去呵護,也就知足了。
門口懸掛一面國旗,朋措每日清晨上殿前,首先面向莊嚴的國旗致敬。
梵仙山
梵仙山,高居五臺山臺懷鎮(zhèn)核心景區(qū)的西南方向。與菩薩頂、黛螺頂、壽寧寺、大白塔構成一個橢圓形狀,且呈現(xiàn)出東南西北中臺內五峰之勢,蘊含了五臺五峰之意,歷史上稱為“臺內五峰。”這里海拔一千八百米,是臺懷盆地的一個著名景觀,也是中臺二十一處靈跡之一。
梵仙山集中了佛道兩教的優(yōu)秀文化成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兼融并蓄與廣納外化的博大精深,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梵仙山供奉的佛教、道教塑像,各具特色。既有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又有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還有民間信仰的大仙。而這里呈洞狀的主殿內供奉的仙神,卻是人們常說的“狐仙。”
“狐仙”的傳說已經年久,在當?shù)匕傩罩懈菋D孺皆知,很多典故耳熟能詳。
《清涼山志》記載:“昔有五百仙人,餌菊成道”,有寺名為“靈隱寺”。寺內現(xiàn)有建筑均為清代遺存,證實了梵仙山明末清初的建筑歷史。
也因為梵仙山位置特殊,高居一隅,歷史上多有高僧大德在此禪生修習,尤其是方家信士來此拜仙求簽,很多人文雅士競相登臨攬勝,體悟多元文化的妙趣風情。明代著名詩人秋崖、玄覺先后登高梵仙寺,留下了不少詩詞佳作。
九十年代初,果明法師登上梵仙山,拜清圓老和尚為師。他隨師學佛,保護文物,開始了捍衛(wèi)佛道儒文化圣境的人生之旅。
三十多年間,果明謹記師傅囑托,念佛先修心,已善為根本。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認真研究文物保護,努力修繕寺院。尤其是在山頂長期缺水的情況下,堅持給寺廟從山腳往山上背水十五載,解決了游客信眾登頂后無水飲用的困難。直至二零一零年,在他任住持后,才籌資鑿井,徹底解決了飲用與消防水源。
果明法師雖望在家時讀書不多,但出家以后由于深入經藏,體悟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修繕寺廟的同時,注重了這里的文化重建,努力挖掘梵仙山文化傳承根脈,進一步理清形成三教一體文化格局的歷史原因。他希望這里成為一處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無限魅力的人文圣境。(巖峻 )
世事紛爭,朝代更替,近兩千年的時光流逝,就在晉東北的至高點上釀造了佛教圣地五臺山。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六日,這座名山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里保存的不僅有風光奇麗的山體巖洞及流泉瀑布,更遺留下了星羅棋布的佛寺庵院及積淀其中的人文史跡。
上善財洞,居處于黛螺頂?shù)陌肷窖,距下善財洞百余米。登至山門,可眺望臺懷鎮(zhèn)核心景區(qū)全貌。
上善財洞是一處始建于唐代的佛教寺廟,《圣地清涼山》中描述:“善財洞是諾爾桑王子與文殊菩薩議事的地方……原寺已毀,后為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所修復……。”
三世章嘉活佛是乾隆時期的國師,也是藏傳佛數(shù)格魯派的弘傳活佛,在藏傳佛數(shù)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正信莊嚴、愛國護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時他在五臺山創(chuàng)建了以鎮(zhèn)海寺為首的佛爺五處,保留了一批漢藏文化交流的人文圣跡。
上善財洞始建時,發(fā)觀后靠山有一處深約六米、寬約三米的石灰熔巖洞,洞內可容七八人禪習打坐。寺院落成后,寺僧將此寺命名為“上善財洞”。
據(jù)說,該洞的命名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修建時掘出了彌勒、文殊、善財?shù)脑煜,寺僧認為這是文殊道場善財童子的修習場所,并與下善財洞分別成為善財童子的供奉處。
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善財童子拜見菩薩,曾經五十三參之后,終于到得五臺山,在此境皈依了觀世音菩薩,并成為文殊與觀世的協(xié)侍。
善財洞奇洞幽深,寺院凌空而建,后山松風搖曳,腳下清水流淌,風光秀麗且建筑精巧。傳說清朝順治皇帝為了一個愛妃之死,曾經痛不欲生,恍然離宮出走,到五臺山出家為僧。他登上善財洞,住在石洞內,整天對天長嘆,或歌或吟,似瘋似傻。在上善財洞的山門前憤然寫下歸山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衣缽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朕乃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這首詩出自一代君王,頌僧家而諷帝制,凄楚哀婉,情真意切。由此可以看出,封建帝制的君王生活雖然奢靡,卻也倍受煎熬,帝王治國的根基已經動搖。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朕乃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極富傳奇色彩的上善財洞,是五臺山眾多文化遺跡中的一個。這座寺院雖然不大,但卻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由于諸多歷史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是一處毀損嚴重的寺院,多少人望而生嘆,可惜它的面貌已經不似當年。
一九九三年,年方壯氣的朋措管家,懷揣著佛協(xié)、宗教部門的囑托與希望,入住這個殘破的寺宇。他謹記出家初衷,時刻不忘愛國愛教,將保護文化遺存當做頭等要務,克服重重困難,振興善財?shù)缊觥?br /> 已經披剃多年的他,每天從山腳下背水往返,并省吃儉用積攢復修錢物。整整用了五個年頭,湊齊了大殿修繕所需款物,請人精心研究復原計劃,全面進行了整體設計。在近四千平方米的空間內進行著修舊如舊的恢復工程。
大殿落成后,相繼修復了配殿及寮房,復原了山門以內的兩座漢白玉小塔。到一九九八年,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漢白玉砌筑的山門。而且這個讀書有很少的出家人,平生第一次拿起筆來編撰了山門楹聯(lián):
懸崖高峻森聲低,
奇洞幽深佛性高。
古剎一定有著深入大山的神圣根系,在時光的籠罩下,悄然隱佛。許是機緣的巧合,又在朋措的手上得到了恢復。我曾問過管家,你修寺院時是否考慮過它的前身與后世。朋措搖頭,顯出一臉的慈祥與淡定。他說,咱是個出家人,為佛菩薩整修道場,義不容辭!奇洞幽深佛性高。
一座古剎,是地理上的建筑物,也是時光中的過往,更是一位信仰者的依托。這座寺院,似乎已經刻進了他的生命,無需太多考證,只是用心去呵護,也就知足了。
門口懸掛一面國旗,朋措每日清晨上殿前,首先面向莊嚴的國旗致敬。
梵仙山,高居五臺山臺懷鎮(zhèn)核心景區(qū)的西南方向。與菩薩頂、黛螺頂、壽寧寺、大白塔構成一個橢圓形狀,且呈現(xiàn)出東南西北中臺內五峰之勢,蘊含了五臺五峰之意,歷史上稱為“臺內五峰。”這里海拔一千八百米,是臺懷盆地的一個著名景觀,也是中臺二十一處靈跡之一。
梵仙山集中了佛道兩教的優(yōu)秀文化成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兼融并蓄與廣納外化的博大精深,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梵仙山供奉的佛教、道教塑像,各具特色。既有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又有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還有民間信仰的大仙。而這里呈洞狀的主殿內供奉的仙神,卻是人們常說的“狐仙。”
“狐仙”的傳說已經年久,在當?shù)匕傩罩懈菋D孺皆知,很多典故耳熟能詳。
《清涼山志》記載:“昔有五百仙人,餌菊成道”,有寺名為“靈隱寺”。寺內現(xiàn)有建筑均為清代遺存,證實了梵仙山明末清初的建筑歷史。
也因為梵仙山位置特殊,高居一隅,歷史上多有高僧大德在此禪生修習,尤其是方家信士來此拜仙求簽,很多人文雅士競相登臨攬勝,體悟多元文化的妙趣風情。明代著名詩人秋崖、玄覺先后登高梵仙寺,留下了不少詩詞佳作。
山頭紫氣日長存,
上有仙人汗漫游。
餌菊換教風骨異,
白云影里去悠悠。
詩人的所悟體現(xiàn)了梵仙山紫氣縈繞、仙鄉(xiāng)幻境的奇妙景象。
上有仙人汗漫游。
餌菊換教風骨異,
白云影里去悠悠。
三十多年間,果明謹記師傅囑托,念佛先修心,已善為根本。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認真研究文物保護,努力修繕寺院。尤其是在山頂長期缺水的情況下,堅持給寺廟從山腳往山上背水十五載,解決了游客信眾登頂后無水飲用的困難。直至二零一零年,在他任住持后,才籌資鑿井,徹底解決了飲用與消防水源。
果明法師雖望在家時讀書不多,但出家以后由于深入經藏,體悟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修繕寺廟的同時,注重了這里的文化重建,努力挖掘梵仙山文化傳承根脈,進一步理清形成三教一體文化格局的歷史原因。他希望這里成為一處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無限魅力的人文圣境。(巖峻 )
責任編輯:wuye
分享到:
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xié)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聯(lián)系電話:18295883981 郵箱:hlwyqxz@163.com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xié)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互聯(lián)網輿情忻州)”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聯(lián)系電話:18295883981 郵箱:hlwyqxz@163.com
相關閱讀